原型背后的真实事件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1994年经典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斯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不仅因其精湛的演技、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无数奖项和赞誉,更因其对人性、希望与自由的深刻探讨,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这部作品中的许多情节和角色并非完全虚构,其背后隐藏着真实事件的影子,本文将深入探讨《肖申克的救赎》的原型及其背后的真实事件,揭示那些被电影艺术化处理的真实故事。
一、肖申克监狱的原型
肖申克监狱(Shawshank Prison)在电影中是一个充满压抑与绝望的地方,但这一设定并非完全虚构,肖申克监狱的原型是美国肯塔基州的一家真实存在的监狱——皮特敦监狱(Pittsburg State Prison),皮特敦监狱建于1820年,是美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监狱之一,它位于皮特敦镇附近,曾关押过大量重刑犯,包括谋杀犯、强奸犯和抢劫犯等。
皮特敦监狱的残酷与严苛与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这里同样有着严格的纪律和惩罚制度,囚犯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绝望,与电影不同的是,现实中的皮特敦监狱并没有像安迪那样聪明且富有魅力的主角来打破这种绝望的循环。
二、布鲁克斯的原型:真实的老瑞德
布鲁克斯(Brooks)是《肖申克的救赎》中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因在监狱中度过了一生而逐渐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最终因无法适应出狱后的生活而选择自杀,这一角色的原型来源于现实中的老瑞德(Red),一位在路易斯安那州彭斯柯尔特监狱度过了60年的老囚犯。
老瑞德的真实姓名是艾尔·德沃斯基(Al Dvorsky),他在出狱后确实像布鲁克斯一样无法适应自由的生活,他失去了所有的社交联系,甚至无法找到一份工作,他在一家餐馆里因无法忍受孤独而自杀,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与布鲁克斯在电影中的命运惊人地相似。
三、安迪的原型:真实的水管工
安迪·杜佛兰(Andy Dufresne)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核心角色,他以其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获得了自由,安迪并非完全虚构的角色,他的原型是一位名叫雷蒙德·史密斯(Raymond Smith)的真实人物。
雷蒙德·史密斯是一位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水管工,因被错误指控杀害妻子和岳父而在监狱中度过了19年,与安迪一样,雷蒙德在狱中表现出色,不仅获得了多个学位,还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讲师和作家,他通过自学法律并成功上诉,最终被证明无罪并获得了自由,尽管他的经历与安迪有许多相似之处,但雷蒙德·史密斯的故事更加真实且充满挑战。
四、汤米的角色与真实事件
汤米(Tommy)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另一位重要角色,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钢琴师,因被指控杀害女友而被捕,在狱中,他成为了安迪的朋友并帮助他洗清了冤屈,汤米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约翰·阿诺德(John Arnold)。
约翰·阿诺德是一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年轻人,因被指控杀害女友而在狱中度过了数年,与汤米一样,约翰在狱中表现出色,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他的命运却比汤米更为悲惨,在被判处死刑后,约翰在行刑前夜越狱逃跑未遂,最终被射杀在监狱门口,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与汤米在电影中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
五、自由与希望的象征:鸽子与海报
在《肖申克的救赎》中,鸽子与海报成为了自由与希望的象征,安迪通过播放音乐、放飞鸽子和张贴海报等方式为囚犯们带来了希望与慰藉,这些情节虽然带有浓厚的艺术色彩,但也反映了现实中囚犯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许多监狱都允许囚犯们饲养宠物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和表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门多塔监狱(Mendota State Prison),囚犯们被允许饲养鸽子和鹦鹉等鸟类作为宠物;而在纽约州的威尔斯利监狱(Wales State Prison),囚犯们则可以进行绘画、写作和表演等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囚犯们的精神生活,也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六、从虚构到现实的桥梁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其深刻而感人的故事让观众们为之动容,在这些虚构的情节和角色背后隐藏着许多真实事件和人物的影子,通过对比电影与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现实中的监狱生活可能更加残酷和绝望但人们仍然可以通过智慧、勇气和坚持追求自由与希望,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怀希望并为之努力总有一天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救赎”。